生态环境部:碳市场扩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覆盖范围,逐步引入有偿配额分配方式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 发布时间:2024-04-10 阅读数:1054 分享至:
近日,在由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香港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政策与对话及未来之路”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深入解读了中国碳市场建设最新的情况以及碳排放权交易领域的下一步走势。
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的建设工作。逯世泽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截至去年年底,累积的成交额达到249亿元,成交量达到4.4亿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更加活跃,第二个周期成交量是2.12亿吨,成交额达到144亿元,和第一个周期比,交易量增加19%,成交额增加89%。
逯世泽提出,这几年中国碳价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整体中国碳价上涨的速度和幅度较大,碳价整体稳中有升。2021年开盘时碳价为48元/吨,去年收盘价为80元/吨左右。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3月29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收盘价为90.66元/吨,首次突破90元/吨。
碳市场首次将减排责任压实到每一家企业
目前中国碳市场包括强制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性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两个市场共同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碳市场体系。逯世泽指出,通过碳市场的建设运行,中国已初步摸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碳市场框架体系,这一体系在推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碳市场能够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逯世泽总结了碳市场的四大主要作用:
一是落实企业减排责任。通过碳市场,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把减排的责任压实到了每一家企业。在碳交易的推动下,企业建立专业团队,牢固树立了降碳意识。
二是降低行业和全社会减碳成本,碳市场是低成本的降碳工具,两个履约周期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
三是为碳定价活动锚定基准价格,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四是建立重点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碳排放MRV体系,培育一大批碳减排和管理专业人才和技术服务机构。
扩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覆盖范围,逐步引入有偿分配
今年1月份,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重启。2月4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发布,并明确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的法规,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展望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未来,逯世泽提出了中国碳市场下一步的四个重点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继续扎实做好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下一步将宣传贯彻《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适时制修订相关配套政策文件、技术规范持续做好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
第二,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逯世泽表示,目前中国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只覆盖电力行业这一个行业,下一步要优先纳入碳排放量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数据质量基础好的重点行业。根据“成熟一个,覆盖一个”的原则,逐步纳入更多行业扩大市场覆盖的排放量规模。争取尽快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发布新纳入行业配额分配方案、核算核查指南。
第三,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扩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领域。逯世泽提出,要着力建立对接国际、规范有效、公平透明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减排;启动新项目减排量上线交易,完善自愿减排市场制度体系,发布新方法学,建立自愿减排市场数据质量监管机制,推进与国际规则衔接。
第四,丰富市场功能,激发市场活力,包括完善配额分配方式,逐步引入有偿分配;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市场交易监管,研究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提升交易活跃度。关于社会关注的有偿分配的问题,逯世泽表示正在紧锣密鼓开展各项准备工作。
碳市场机制是实现全社会低成本降碳的政策工具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也首次被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碳中和”和“碳达峰”等理念和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逯世泽提出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四条经验启示,并表示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实践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第一,碳市场机制是实现全社会低成本降碳的政策工具。逯世泽认为建设碳市场不仅能够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也为企业履行减碳责任提供了灵活选择,帮助行业企业实现了低成本减碳,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选择。对中国而言,碳市场机制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机制,它既把减排的责任压实到了企业,又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推动了企业的优胜劣汰。
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碳排放强度控制下的碳市场。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并对标行业碳排放先进水平划定碳排放强度基准值,既发挥碳市场对企业的激励约束作用,又避免对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逯世泽表示,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的选择要符合国家特色和国情。当前,欧美多个国家已经完成碳达峰,他们采取的是总量控制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目前中国现在处于碳达峰前期的阶段,整体生产活动在不断扩充,中国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是以强度为核心的,这种方式是中国的特色和创新,也可供很多发展中国家选择。
第三,数据质量是保障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的根基。逯世泽认为,与碳税这种经济手段相比,碳市场手段更为灵活,但是对数据质量要求更高。无论是强制碳市场还是自愿碳市场都要下大功夫做好数据质量管理,要坚持“严管”底线建立一套闭环管理、简单易行的管理体系。
第四,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提升监管效率,实现智能预警与数据跟踪,将数据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化解监管能力薄弱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推动重点行业碳排放数据质量走向正轨。
“和欧盟碳市场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碳市场相比,中国碳市场还刚刚起步,我们刚运行了两年多的时间”,逯世泽同时也呼吁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对中国碳市场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全球碳市场的繁荣发展。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部:碳市场扩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覆盖范围,逐步引入有偿配额分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