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吴力波:“碳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信息来源:碳排放权交易 发布时间:2021-05-26 阅读数:2258 分享至: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这一承诺是全球应对环境变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与此同时,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今年6月底启动运营,首批2000余家电力企业正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上进行登记开户,碳市场将成为未来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机制。

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对企业和个人有何深远影响?围绕这个问题,“浦江创新论坛”采访了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吴力波教授。

大数据技术不可或缺

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除了能源和环保技术至关重要,大数据技术也不可或缺。

“大数据技术真的太重要了!”作为能源大数据领域的专家,吴力波强调说,“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需要非常精确地对所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排放源、中和资源可行性等进行评估,这些都需要建设大量的科学数据平台。”

和具有使用价值和能带来实际收益的能源不同,碳排放和普通人没有切身利益,甚至还处在利益的对立面,主动减排的动力不足。“减排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但这和普通人的距离还比较远,而且这些全球所有人面临的挑战,凭什么要让我付出代价?”吴力波分析说,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设计,让大家认识到减排是每个人的责任,将减排和切身利益挂钩,这也是碳交易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的目的所在。而这背后,都需要建立庞大的数据体系。

能源大数据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可以辅助能源系统作预测并辅助决策。

几年前,吴力波团队曾做过一项研究:用大数据观察消费者在不同温升变化下调节自身的电力消费行为。她发现,不同收入、不同居住条件和不同家庭结构的人群,在同样的温升水平下,用电行为差异非常大,在低温条件下和在高温条件下制冷需求和制热需求差异也非常大。“比如有些低收入居民会在夜里2点左右关掉空调;有些高收入居民会开一整夜,甚至喜欢盖着被子开空调……”吴力波说,“这些行为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电网负荷曲线的波动,所有这些基于大数据微观行为的研究都可以为最终的智能化电力系统和能源系统决策提供支撑。”

尤其是当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国家能源系统后,对能源系统的预测更加重要。由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具有不稳定性和间歇性,只有靠大数据技术对天气、气象等精准预测,才能更好地预测风电、光伏等电力出产情况,从而更好地掌控不同地区和时间电力负荷潮流地变化,对电网进行精准管理,提前防控不确定性供给带来的风险。

排放权变成稀缺资源,但碳市场存在较高政策风险

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除了节能减排等手段,还有碳交易。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 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2016年,福建省加入碳排放市场交易试点。今年6月底前,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将正式启动运营,这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碳市场一般指碳排放权交易,其本质是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设计。吴力波介绍说,空气本是公共品,如今设立碳市场,赋予碳排放产权,并让需要排放许可的企业和其他有剩余排放许可的企业进行交易。“只有这样才能传递一个有效的信号,让原本不把碳排放当成一回事的人提高环保意识,把它当成一个资产,从而优化自己的减排行为,同时也可以让控排的企业获得收益。”

此外,当全国碳市场建成运行后,相关产业也可以随之发展,如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带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不容小觑。

在欧洲碳市场,除了控排企业之外,金融机构、个人都可以参与碳市场交易。但值得注意的是,碳市场和一般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市场的政策风险相对较高。

碳市场制度设计大概分为总量分配、交易、配额核查、清缴等几个环节。市场中的供给量取决于政府确定的配额大小,纳入碳市场的行业、企业的数量也是政府决定的。吴力波认为,经济发展形势对碳市场的政策设计和推进影响很大,政策不确定性也很高。

此外,所有碳排放许可都需要进行认证、核查,才能真正变成有价的产品。但认证、核查中的技术因素也会影响它的价格。“其他如股票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了,有完整的风控体系,碳市场的发展还在阶段当中。”吴力波提醒说,碳市场运行机制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对于个人交易者来说,如果没有充足的碳资产管理经验,并不太适合参与交易。


  • 环境市场咨询
  • 开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