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交易”新时代开启,又一个万亿级市场!

信息来源: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 发布时间:2017-12-29 阅读数:2649 分享至:

12月19日,随着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本期和大家聊一聊最近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的“碳交易”情况。

一、缘起-“温室效应”的威胁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及臭氧等,其中作为主体的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元凶。

人类进入工业化以后,大量采、用矿物能源,近30年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每年大约释放50亿吨二氧化碳。

国际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中显示,如果人类一直维持现在的生活方式,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有50%的可能会上升4℃。

届时地球两极冰川可能融化,海平面上升,全世界40多个岛屿国家,以及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沿海大城市,约占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会受到威胁。

更严重的是,气温大幅上升可能产生全球性的生态平衡紊乱,最终导致全球发生大规模的迁移和冲突。

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碳交易”就是为了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它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几个全球性的文件,主要包括:

1992年5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从而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2016年5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75个国家代表签署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国家同时签署同一协定,当然近期美国已经宣布退出该协定,全球哗然。

二、“碳交易”的原理

说原理之前先说定义。

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Carbon Market)。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碳交易遵循了科斯定理,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日常商品交换可看作一种权利交换,那么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进行交换。

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

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各国人为规定二氧化碳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

这种逐渐稀缺的资产,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前提下,出现了流动的可能。

另一方面,减排的实质是能源问题,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

这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发达国家需求很大,发展中国家供应能力也很大,国际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同一国内不同企业之间的碳交易,逻辑基本类似。

三、中国的碳交易试点

2015年6月,在各方围绕着《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冲刺的关键时刻,中国披露了自己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

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测算,(要达到减排目标)到2030年,中国仅仅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资金需求,就超过10万亿元;加上节能、森林碳汇等其他措施,总资金需求大概在40万亿左右。

更早之前,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涵盖了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

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七个试点省市中率先启动交易。

具体到企业案例,我们看一家湖北的水泥企业。

华新水泥是湖北省2014年第一批被纳入碳排放管理的企业,当年获得了2046万吨的配额,但结算时却发现,它实际排放超出115.34万吨。最终华新水泥花费了3000多万元购买了碳配额,这相当于该企业在华中地区一年的纯收入。

教训促使华新水泥在碳市场和节能减排方面努力,2015年华新水泥不但不再需要购买排放配额,反而通过出售盈余的碳排放额度42.38万吨,净收益900多万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司长李高介绍,截至2017年11月,7个试点区域累计配额成交量超过2亿吨,成交额超过46亿元。从试点范围来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出现了双降的趋势。

四、全国碳交易体系

根据国家发改委本月发布的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首先在发电行业铺开。

之所以把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是因为在碳交易试点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的电力企业都是主体,相关经验也比较成熟,数据最完整。

同时发电行业碳排放的规模占比也比较大,全国1700多家电力企业的碳排放总量达到30多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3。

经过七个地方碳交易试点4年多的实践,我国发展出了两种符合国情的配额免费分配方法,一种是基于当年实际产量的行业基准法,另一种是基于当年实际产量的企业历史强度下降法。

发电行业采用行业基准法,具体配额按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能源部门制定的分配标准和方法进行分配。

数据显示,2017年,欧盟碳排放市场规模为19.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所以即使只纳入发电行业,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仍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规模超过欧盟碳市场总体规模。

另据世界银行预测,高峰时我国碳配额成交量可达到260亿吨以上,以目前最低碳价30元/吨计算,未来我国碳市场交易额将达到8000亿元以上,以欧盟最高碳价120元/吨计算,未来我国碳市场交易额将超过3万亿元。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后,湖北将承担注册登记系统(相当于后台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上海承担交易系统建设运行维护任务。

未来的交易范围,将从电力向外扩展,预计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

                                                                                                                                                                      来源:易碳家


  • 环境市场咨询
  • 开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