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价或将稳步上升,但全国碳市场何时交易仍存在不确定性

信息来源: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 发布时间:2018-07-12 阅读数:2849 分享至:

一份面向中国碳市场业内专家及相关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碳价的持续提高表示出强烈的信心,并认为未来几年碳价对投资决策越来越大。


由于不确定性,半数以上的受访者预计碳市场的全面运行要到2021年到2025年期间实现。对电力行业而言,三分之二的电力行业受访者预计电力行业到2020年可以进行碳交易。


这份7月10日发布的《2018 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由中国碳论坛、ICF 国际咨询公司、中创碳投、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挪威环境局和荷兰碳排放管理局联合开展。


此次中国碳价调查是2017年12月中国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后开展的首 次市场调查,于2018 年3月至4月期间展开。此次调查收到超过300份有效回复,其中68%的受访者来自企业,近半受访者来自区域性碳市场的参与企业、或是即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


2017-2018年各试点配额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截至2018年5月30日,北京、上海等试点2017-2018年的碳价总体保持稳定。


北京价格较高,大多数时候维持在 50 元/吨以上;上海总体介于30-40 元/吨之间,在 2017 年 6 月底完成履约之后,价格曾出现一定程度下跌,后又逐步回升。深圳总体在30 元/吨左右,在2017年6月底完成履约之后,价格曾出现短暂下跌,后又逐步回升。湖北、广东价格较为平稳,湖北碳价位于15 元/吨左右,广东介于10-20 元/吨之间。天津交易活跃度较低,价格在 10-15 元/吨之间。


重庆自 2017 年以来价格呈“U”型走势。2017年3月之前价格为15 元/吨左右,后一度跌至 1 元/吨,至2017年底方始回升,目前价格接近30元/吨。


重庆碳排放交易所的工作人员此前告诉eo,重庆碳排放交易价格实行涨跌幅限制,对碳价没有进行过多的控制。“过多控制市场价格,就违背本意,希望还是要通过市场发现价格。”


其实,从整体上看,目前市场活跃度较低,市场上整体供大于求,碳价并不高。有从业人员的设想是,为了达到减排目标,未来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完善,整体配额逐渐收紧,市场会逐步发现其本身的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均预期碳价将稳步上升。报告预计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平均碳价将从2020 年的人民币 51 元/吨上升到2025 年的人民币 86 元/吨。但碳价水平在更远的未来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预期的碳价并非是释放碳减排的唯一信号,报告提醒,强制关闭低效设施、鼓励节能、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等非定价政策将与碳市场这一政策工具共同推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


受访者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重点将转向碳市场、环境税、信息披露和能源补贴交易等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


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


中国已就减排目标作出明确承诺:到 2020 年,中国计划将碳排放强度较 2005 年时水平 降低 40%至45%,到2030年降低 60%至 65%。


87%的受访者预计中国将在2030年或更早达到碳排放峰值,48%的受访者预计将在 2025 年或更早的时间达峰。就在7月2日,英国《自然·地球科学》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或许已经达到峰值,结构性经济变化使得中国得以提前实现预期目标。


在全国碳市场筹备之际,大量的能力建设工作已陆续开展,但还有更多工作需要完成。


2011 年以来开展区域碳交易试点的地区符合条件的重点排放单位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区域碳交易试点地区继续发挥现有作用,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向全国碳市场过渡。而目前,试点过渡方案在研究制定中。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碳市场建设及运行初期需要坚实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至少需要国务院出台相关规定。


受访者认为“(控排企业)不履约的后果”应成为确保全国碳市场有效运作的法律政策中最重要的元素。尽管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高额罚款是非常有用的手段,但是选择最多的选项是对不履约公司进行负面信用记录,由此影响公司从银行获得资金的能力。


有金融从业者提醒,企业有不良和违约记录就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如果有强担保的主体,也会考虑担保公司实力。


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法律依据仍在制定中,国务院预计将在 2018 年出台一份全面规定。此外,受访者预计碳市场在未来十年内将成为激励公司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 环境市场咨询
  • 开户咨询